2020年中國軟件100強榜單揭曉,看長沙哪些企業上榜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軟件作為信息技術之魂、網絡安全之盾、經濟轉型之擎、數字社會之基,正通過“軟件定義”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驅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智慧社會加速到來。
“軟”實力哪家強?11月12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浙江省共同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上,2020年度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競爭力百強榜單發布。其中,華為、騰訊、阿里分別位列前三甲。長沙企業快樂陽光、安克創新躋身2020年度軟件和信息技術百強企業。
2020年度軟件和信息技術百強企業名單
2020中國軟件100強榜單解讀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以近十年的行業和重點企業的運行數據,通過對規模、效益、質量、技術、研發和社會責任等多維度指標,進行模型計算獲得“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競爭力發展指數”報告,旨在科學準確反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運行情況和競爭力水平。
報告顯示,2019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競爭力指數超過120點約有160家企業(集團),超過130點的有120家。競爭力指數前百家企業的主要特點有:
一、規模持續提升。競爭力指數前百家企業(簡稱:百強企業)2019年軟件業務收入合計17820億元,同比增長17.5%,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百強企業中,軟件業務收入規模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21家,超過50億元的有50家,入圍企業軟件業務收入門檻超過15億元。百強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950億元,同比增長13.5%,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速3.6個百分點。
二、創新成效顯著。百強企業2019年研發投入合計3177億元,同比增長25%,高于同期軟件業務收入增速7.5個百分點,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0%。2019年,百強企業軟件著作權登記量超過4萬件,獲授權專利數量超過16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50%。百強企業高度重視研發投入,推動了行業整體技術進步。我國在基礎軟件、辦公軟件、工業設計、仿真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智能語音識別、云計算及部分數據庫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G相關核心軟件、關鍵算法等初步形成全球競爭優勢。
三、開放合作深化。百強企業借助G20、APEC、數字金磚、“一帶一路”等框架和平臺,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要素和市場資源,全面推進海外市場布局和本地化經營,企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9年實現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出口超過400億美元,收入占比超過10%;對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出口持續擴大,華為、中國通服、中軟國際等30余家企業在境外設立了分支機構、分公司或研發中心。騰訊和阿里巴巴躋身全球企業市值前十強;阿里云入選Gartner全球數據魔力象限,位列世界前三。
四、支撐作用增強。百強企業助推“軟件定義”成為信息化發展新標志和新特征,驅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在工業領域,百強企業推動軟件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應用不斷深化。2019年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0.1%和70.2%。百強企業推動“軟件定義”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刻影響了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產業主體和業務平臺,引發了居民消費、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多維度、深層次的變革,涌現出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算法經濟等眾多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培育壯大了發展新動能。
站在新舊轉換的新起點上,面對即將來臨的“十四五”,“軟件定義”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軟件的創新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百強企業作為行業發展中的引領力量,要抓住戰略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行業發展,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領導、專家把脈中國軟件產業發展
工信部王志軍:軟件產業未來四項工作重點
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通過視頻致辭。王志軍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演進,世界經濟已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軟件作為信息技術之魂、網絡安全之盾、經濟轉型之擎、數字社會之基,正通過“軟件定義”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驅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智慧社會加速到來。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以軟件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有力支撐了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當前形式,王志軍表示,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我國“十四五”發展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數字化發展,強化關鍵軟件供給,深化產用協同、產融合作、產教融合,全面支撐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我們將著力做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內需增長新動能。立足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蘊含的巨大增長空間,推動軟件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深度融合,加快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二是加強關鍵軟件供給。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產用協同,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補齊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等短板弱項,持續鍛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長板優勢,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三是持續優化產業環境。抓好國家軟件發展戰略和惠企政策的落實,持續優化軟件企業營商環境。推動中國軟件名城提檔升級,創建一批中國軟件名園,實現名城、名園、名企、名品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眾研眾用眾創的開源軟件生態。推動軟件國民基礎教育,創建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四是不斷深化開放合作。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加快推進全球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領域創新技術應用,引導國內外軟件企業在技術、標準、人才、知識產權等領域加深合作,形成對全球軟件創新資源要素的引力場,帶動我國軟件產業更高水平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圈,為推動全球軟件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針對工業軟件的三點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努力補齊工業軟件的短板。在中國制造2025已經看到了,規劃了各個領域的發展,其中在規劃里面有一個“工業強基”的計劃,針對關鍵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產業基礎設施這些材料的問題,這些內容大部分歸入了工業軟件的范疇。所以“工業強基”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我們工業軟件的集聚。
倪光南強調,解決工業軟件卡脖是當務之急,著力推動工業技術的軟件化。歸結起來有三點建議:
1.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在推動現代化方面已經產生了很好的成績,但由于我國工業很薄弱,在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方面還需要大大加強
2.工業軟件屬于基礎范圍范疇,研發投入大,時間長,必須加大支持力度,建議列入國家重大軟件工程,并在軟件基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3.努力實現工業互聯網和工業軟件的協調發展,積極推動數字孿生平臺/技術,促進工業軟件的發展和應用。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曲維枝:中國軟件發展在路上
會上,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曲維枝表示:“軟件是信息技術之魂,經濟轉型之擎、數字社會之基、網絡安全之盾,軟件定義已經成為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特征,軟件產業也已經成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信息社會向智能化社會的轉型,軟件定義的問題會越來越被人們所共識和認識。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軟件產業發展,“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軟件產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
從規模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58387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利潤總額7066億元,同比增長7%,規模和效應雙雙提升。截止到2019年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信息產業比重從2015年的25%提高到33%,總收入占GDP比重達7.2%。規模以上軟件企業達36958家,全行業從業人員677.5萬人。1999年到2019年,20年的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信息產業比重進步驚人。
從質量來看,我國基礎軟件取得突破,統一操作系統(UOS)、“鴻蒙OS”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等相繼推出,國產WPS辦公軟件全球用戶突破10億。工業設計、仿真等技術算法取得階段性成果。智能語音識別、云計算及部分數據庫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G相關核心軟件、關鍵算法等領域初步形成全球競爭優勢。
從融合支撐來看,軟件在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的應用不斷深化。2019年,我國36.2%的企業實現網絡化協同,較2015年提升近9個百分點,開展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為26.2%、8.8%,是2015年的近2倍。同時,“軟件定義”全面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刻影響了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產業主體、業務平臺和新型消費,引發了居民消費、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多維度、深層次的變革。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在線醫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則成為科技抗疫的“神兵利器”。
從總體上看,軟件行業這些年進步顯著,結合我們現在所處的水平和階段,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巨大的,前途無量。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陳左寧:把脈軟件產業發展短板
現場,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陳左寧表示:“軟件是一項創新性很強的工作,唯有創新,才能鑄魂。”她指出,當前中國軟件產業中最大的短板是基礎系統類軟件,如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雖然這幾年國內有一些進步,但客觀說,這類軟件還是以集成創新為主,真正的原始創新非常少。”對此,陳左寧提出,要把這類軟件做好,首先要搞清楚基本原理,要有基礎研究做支撐,要有“坐冷板凳”的決心。
“我覺得做基礎軟件是門檻很高的事情,現在大家都覺得做基礎軟件是一件門檻很低的事情,但實際上有多少是自己原創的?”陳左寧說,創新就是要更加重視從0到1的原始突破,不能僅僅抱著功利主義的想法,不能對開源實施簡單的“拿來主義”,這會極大地損傷整個軟件行業原始創新的積極性。“希望大家不忘軟件創新的初心,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加強基礎研究,不斷通過創新去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在當前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陳左寧還表示要通過數智轉型,構建完整的生態,實現軟件的高質量發展。“軟件產品要想在市場上成功,技術只是一部分因素,生態是核心要素。”
她進一步闡釋道,中國在應用類軟件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這些應用軟件與國內的基礎軟件之間,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閉環。即便是基礎軟件之間,也沒有形成非常完備的生態。“也就是說,中國整個軟件產業只是形成了點或者面的突破,但沒有體系化。構建完整的生態體系,需要產學研用各個環節協同發力,需要各個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陳左寧指出,每個軟件企業今后都需要在技術路線、產品定義和市場推廣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的完整性,提前布局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