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日報交匯點
從教學終端一鍵鏈接系統,就能看到課堂互動頻率、授課情況,精準刻畫每一名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習路徑乃至成長曲線……這不是對未來教育的構想,而是徐州“智慧校園”建設成果的真實場景。
近年來,徐州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完善智慧校園創建,營造智能教育環境,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和優質均衡發展。1月底,省教育廳、省工信廳共同公布2020年江蘇省智慧校園及示范校審核認定結果,徐州共有540所中小學上榜,數量居全省第一。
完善硬件設施,
提升管理水平
2月22日,開學首日。中午時分,泉山區教育局電教中心主任王勇來到位于西苑小學的泉山教育大數據展示中心,通過大屏幕遠程查看各學校接入智慧校園大數據系統的管理場所工作流程。
王勇隨機點開一所小學的“明廚亮灶”校級平臺系統,大屏幕上實時展示出該校餐廳從配菜、烹飪到出餐的每一道環節。此外,食堂操作間還設有二維碼,掃描便可查看食堂質量安全記錄、留樣記錄、出庫單等。
“智慧校園大數據系統涵蓋教育教學與安全兩方面,涵蓋網絡教研、網上招生、智能巡課等諸多內容,也可以監測各學校與系統聯網監控的實時畫面,極大提升了智能化管理水平。”王勇介紹,泉山區在全市第一批完成智慧校園創建,已有的300多間智慧教室、閱卷中心、大數據中心、泉山教育云等信息化設施全部投入使用。與公安聯網的安防高清數字監控系統實現區內校園全覆蓋,能夠輔助教師做好入校測溫、檢測等一系列工作,在疫情常態防控中發揮巨大作用。
如今,這樣的智慧校園系統在徐州逐漸普及。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創建江蘇省智慧校園合格校966所,9所中小學成功創建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數量居全省前列。目前,徐州市直屬學校及云龍區、鼓樓區、泉山區智慧校園建成率達100%,其他縣(市)區中小學建成率達73%。硬件設施的完善,不僅提升了管理水平,也為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融合創新,
改革教學方式
隨著智慧校園的快速發展,徐州持續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大力推行“互聯網+教育”新型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線上與線下交互滲透、課前與課后優勢互補、教導與探討深度融合新路徑。
在民主路小學錄播教室,數學教師姚蕊在講解新課的過程中,使用手上的教學終端穿插隨機提問和搶答,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通過手上的平板電腦,就可以完成班級的練習題評講、作業批改,形成教學記錄。”姚蕊說,課前,預習資料根據不同學生的前期學習狀況有差別地推送到手機上;課上,問答以彈幕、多屏互動等形式發送,提問、競答、交流高效便捷;課后,還可以觀看教學錄像和課堂觀察報告,將疑點、難點、創新點一一呈現。
“各學校憑借大數據的分析手段,學生的差異性就會清晰展現,這對于教學方式的變革有極大的幫助。”徐州市電化教育館館長周巖說,例如對兩個成績都很優秀的考生進行分析,第一個學生也許是邏輯思維能力強,而另一名同學則是記憶力出色。教師們就可根據兩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加以教導,幫助他們彌補各自的短板,更加科學地發展。
融創網絡空間,
均衡教育資源
結束了一天的教學,大廟小學教師張迪登錄備課教研管理云平臺,準備與結對學校徐州市桃園路小學的教師們進行新學期的第一場網上共同備課。
“我校的網絡備課平臺不僅與區域內備課教研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還可以直接鏈入徐州市‘空中課堂’等網絡資源平臺,最大化利用優質資源。”大廟小學校長戴美表示,對于網絡空間的充分利用,讓他們這樣的偏遠學校能夠把研修活動由線下搬到線上,名師工作室、區域研修共同體、校際聯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方便,極大豐富和創新教研模式,促進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
針對農村偏遠學校辦學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偏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不夠全面等問題,徐州市教育局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新應用,打造集直播、點播、互動為一體的“空中課堂”體系,匯聚3萬多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給全市學校。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音美扶智工程”,創新“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混合型專遞課堂教學模式,建立75個“空中課堂”教室,開課7000余節,組織100余所城鄉學校網上結伴發展,惠及偏遠農村學生近7萬人。
“智慧賦能人才培養的探索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周巖表示,如今正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機遇期,全市學校將繼續深入推進新技術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新時代“智慧校園”建設的徐州樣本。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耀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1694705058@qq.com聯系人:周小姐,唐先生
手 機:13618719520,13508716087
郵 箱:ynpos@163.com
公 司:昆明方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五華區美麗家園美祥格8棟一單元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