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
2019年,刷臉支付的元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接連推出自己的刷臉支付機具,銀聯也推出了 “刷臉付”。為了進行推廣,支付寶、微信不約而同的加大了市場投入和補貼,支付寶甚至推出了“無上限投入”政策,引爆了市場的激情。
據移動支付網發布的《2019中國人臉支付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人臉支付終端市場規模將達到185億元。在全國各地,大型超市基本都開設了具備刷臉支付功能的自助結賬區,在美宜佳等便利店,也能尋見刷臉支付設備的身影。
但近日,杭州人臉識別第一案、戴頭盔看房等事件帶來的沖擊不僅僅是在技術普及方面,連帶著使用技術的機構都受到了質疑。作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急先鋒,刷臉支付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討論的重點。在安全性之外,必要性也成了爭論的重點。
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手機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2億,占手機網民的86%,2020年上半年,我國移動支付金額達196.9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1%,穩居全球第一。但這個數據的背后,我們面對著另一種必然性,支付必然使用手機支付。
今年11月,“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的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一時間,“拒收現金”的話題被提到風口浪尖。“不收現金,要么告訴親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就這兩個方式。”從這一點上來說,刷臉支付在解決“拒收現金”問題上具有其獨特的必要性,也就是給94歲老人,以及未來的我們多一個選擇的余地。
所以,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人臉識別技術是雙刃劍的說法:一方面,人臉識別技術可能會被不良企業機構應用于追求利潤,以至于不尊重的人性;另一方面,善用人臉識別技術可以更好的尊重人性,就如同刷臉支付,雖然沒有多少人使用,但是它給與了我們多一種選擇的可能。
但只要我們遵循以安全為前提的便捷,刷臉支付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方式。比如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表示將推動通過身份證、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等多介質辦理就醫服務,鼓勵在就醫場景中應用人臉識別等技術。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 這就是刷臉支付必要性的推廣例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1694705058@qq.com聯系人:周小姐,唐先生
手 機:13618719520,13508716087
郵 箱:ynpos@163.com
公 司:昆明方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五華區美麗家園美祥格8棟一單元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