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類造假和防偽技術的現狀和特點:
1998年,山西的假酒事件讓人至今記憶猶新,假酒已成為所有酒廠關心的大問題,各酒廠為應對假酒對自身經濟和品牌造成的損失,紛紛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研究防偽辦法,目前已經推出了各種系列的防偽產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防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防偽技術已經成為企業維護自身利益和樹立品牌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各種酒采用了各種不同的防偽措施,但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還有部分不法之徒鋌而走險制假售假,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還是屢禁不止。筆者針對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假酒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造假行為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以回收舊包裝為造假的主要手段。
由于現在市面的各種酒都在包裝上采取防偽措施,例如采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酒瓶,水晶外包裝等,這些給造假者制假帶來了困難,同時,回收舊包裝的方法成了造假者最簡單有效的造假手段。
?造假者的造假技術水平越來越高
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人掌握了防偽技術,當然其中也包括造假者。他們采用仿造的辦法制售假酒,仿造的對象不僅包括外包裝、酒瓶、瓶蓋,甚至防偽標識都可仿造的跟真品幾乎一樣,而其“產品”甚至比真品看起來還真,這些都讓普通的消費者難辨真偽。
?規模化造假由于假酒的利潤較高,特別是假高檔名酒,不法分子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甘冒風險,為應付日益嚴峻的打假狀況,部分造假者組成團伙,甚至成立集團,從造假到銷售形成一套嚴密、有序的網絡,而且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從而輕易躲避政府的打假活動,使市場上的假冒產品屢禁不止。
?假酒多在大型酒店、會所等餐飲場所出現
制假和售假者為逃避執法者的追查,現在多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將整批進的假酒摻在真酒的包裝箱內,再零售給餐飲場所,即使被發現也會因數量少而逃脫制裁,而且餐飲場所的消費者大多因為顧全面子、嫌麻煩或者相信高檔場所不會有假酒,所以不會通過電話查詢等復雜的方法來驗證真偽。
●多采用以次充好的方式造假
山西假酒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的嚴重后果,政府部門進行了嚴厲的杏處,制假和售假者受到了法律的嚴懲。為了逃避法律責任,造假者多采用將低檔酒裝入高檔酒的包裝內以次充好,這樣即可避免因假酒造成危害生命的嚴重后果而引起執法機關和社會的關注,從而躲避法律的制裁,又可以獲取暴利,真可謂“一舉兩得”。
深受其害的酒類生產企業組織人力物力開展防偽技術的開發、采購,防偽行業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新的技術和企業。目前的防偽技術發展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多采用物理破壞和信息代碼查詢等防偽措施
如打開包裝時將包裝盒撕毀,或使瓶蓋破損,或使酒瓶破損,這些都屬物理破壞性防偽技術。而另一類信息代碼查詢技術主要以采用激光全息防偽和信息代碼電話查詢為代表。
●防偽技術含量不斷增加
隨著造假者的防偽技術水平的提高,原有的防偽技術很快就會被造假者復制,酒類生產企業只能不斷推出新的防偽措施來應對,從開始的物理破壞、到易碎標簽、再到現在的激光防偽和代碼電話查詢,將來還會有新的防偽技術推出,不斷提高防偽技術的難度和成本,使造假者不易仿造。
?防偽措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外包裝通常都是酒類生產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有利的廣告陣地,一般沒有特殊新產品的推出,廠家是不愿輕易地更換外包裝的形式、圖案和材質等,即使是新產品也會盡量使用相似的或者相同的包裝,在使用防偽措施時都會盡量不影響原來的包裝形象,因此。這就要求防偽措施雯有一定的隱蔽性。